李贽石桥利民至今
发布时间:2025-10-17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作者:点击: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德济门遗址广场边的小巷里,坐落着一座门庭狭小的故居,明代思想家李贽青少年时期便居住于此。
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,这座故居几经修缮,再次焕发新颜。故居庭院中安放李贽半身铜像,展厅中展出李贽年谱、著作及其在北京通州、湖北麻城、河南辉县、云南姚安等地活动的有关史料、图片。
漫步于此,偶尔还能听见导游在吟诵他的那首《独坐》——“有客开青眼,无人问落花。暖风熏细草,凉月照晴沙。客久翻疑梦,朋来不忆家。琴书犹未整,独坐送残霞”,刹那间古今光影仿佛在此交错。
李贽生于明嘉靖六年(1527),字宏甫,号卓吾。其故居所在的德济门毗邻泉州古城码头,在这片面向海洋之地,海风带来远方的客商、异域的珍奇,使泉州这座城市孕育出开放包容、多元共生的气质。
李贽7岁时便随父亲读诗书、习礼文,12岁便写出了《老农老圃论》,不同意以往读书人轻视种田人的言论。当邻居家的孩童还在懵懂跟读四书五经、谨遵礼教范式时,他眼中的好奇已越过了私塾的矮墙,探向更为广袤、真实的人间。
嘉靖三十五年(1556),李贽出任河南共城(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)教谕之职,从此步入仕途,直至54岁辞官,他担任过地方教职、南京国子监博士、北京国子监博士、礼部司务、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,最后一个官职是云南姚安知府。李贽为官25年,始终坚守着政令清简、为官清廉、关爱百姓的为官治事理念,主张“一切持简易,任自然,务以德化人,不贾世俗能声”。
在云南姚安任知府时,李贽主张“因性牖民”,即通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方式来教化、引导百姓,注重养民爱民怜民。姚安地处云南中部,交通位置优越,往来车旅都要经过一个叫连厂的地方,摆渡通过连厂河,但连厂河逢夏秋雨水时节就要暴涨,阻碍百姓通行。李贽“捐资聚石为桥”,建成一座石桥方便百姓出行。为纪念其功绩,这座桥后来被改名为“李贽桥”。这座寄托着李贽济世情怀的石桥,至今仍以青石之躯延续着惠民使命,便利往来行人。
李贽为官清正廉明,“俸禄之外,了无长物”,及至辞官离任时,“囊中仅图书数卷”。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,这才是真正的“财富”,李贽卸任离姚时,百姓依依不舍,“士民攀辕卧道,车不得发”。
李贽不仅怀抱着廉以奉公、勤以爱民的情怀,还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。在其所著的《焚书》中,对于那些高谈道学、空谈道德而无治国用兵真才实学的士大夫,李贽进行了辛辣而深刻的揭露,愤然写道:“嗟乎!平居无事,只解打恭作揖,终日匡坐,同于泥塑,以为杂念不起,便是真实大圣大贤人矣。其稍学奸诈者,又搀入良知讲席,以阴博高官,一旦有警,则面面相觑,绝无人色,甚至互相推委,以为能明哲。”李贽呼唤的是经世致用、勇于肩负责任者,而不是矫揉造作、善于逢迎者。
如果将明朝那一段岁月比作一幅色调丰富的悠长画卷,李贽便是这画中突兀而出、令人惊艳的一抹奇色。而今,泉州这座小小的院落,时常有慕名而至的访客前来领略这位思想家的卓异风采。(何思微)
上一篇: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