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上则有下 有此则有彼
发布时间:2025-09-22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:点击:“有上则有下,有此则有彼”出自宋代《二程粹言·论道篇》,由程颢、程颐原撰,杨时汇辑整理。整句话的意思是,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,这是事物的根本。有上面就有下面,有这面就有那面,有内因就会有外在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带有辩证法思想的古语,旨在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,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容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、相互作用的。
我国古代思想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大多主张调谐统一、天人合一。《周易》中提出“厚德载物”,即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万物;庄子主张“物无贵贱”“泛爱万物,天地一体”;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在《传习录》中讲道,禽兽、草木、山川等“天地万物,与人原为一体”。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伦理观念贯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个发展过程,认为人类和万物一样,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产物,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,则是同根同源。人类要做大自然的朋友,将仁爱之心泽及草木禽兽,达到天地万物、与我一体的境地,而至于天人调谐之境界。这种尊重自然、热爱自然、顺应自然的理念,是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。
“光天之下,至于海隅苍生”。中国古人不仅提出“天人合一”的自然观、生态观,而且很早就涵养了“天下一家”的天下观,观察的范围是整个世界,体察的对象是全人类;很早就意识到“以国为天下,天下不可为也”,要“以天下观天下”。“世界大同,天下一家”“和羹之美,在于合异”“亲仁善邻,国之宝也”……这些理念法则,从文化源头上影响着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和与之交往的方法。可以说,中国人的天下观,有其独特的视野与境界、气度与格局。
把世界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,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、相互依存的,对立面之间总是在对立统一中存在与发展的。我们只有在对立面的统一中去把握事物,才能认识事物的全貌,也才能认识事物的某个侧面。用这一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、处理问题,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胸怀和格局,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智慧。这一点,从两个成语中便可得以验证。
成语“唇亡齿寒”,是说嘴唇没有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比喻关系密切,利害共同。春秋时期,晋国把贵重的礼物送给虞国,要求允许晋国军队穿过虞国去攻打虢国,虞国国君答应了晋国的要求。这时宫之奇劝虞国国君说:“虢,虞之表也;虢亡,虞必从之。谚所谓‘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’者,其虞、虢之谓也。”这一成语告诉我们,两个邻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,一定要考量其利害关系,避免处理不当而深受其害。
另一成语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,是说城门着火了,人们到护城河里打水救火,水干了,鱼儿也就死了,比喻因偶然性的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。城门与池鱼看起来相距甚远,居然因为一场大火而联系到一起了,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的。因此,我们在看问题时,一定要避免孤立视角,要用联系的眼光去看,从总体上去把握,才能防止顾此失彼的现象,学会按规律办事,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。(向贤彪)